據香港01迅,芯片短缺問題困擾著各國的經濟復蘇和工業生產。繼早前美國蘋果公司因應芯片短缺問題而調整旗艦智能電話的生產目標,近日不少車廠均預期將需要進一步大幅減少產量以應付芯片短缺的問題,其中德國大眾汽車旗下的汽車制造商表明今年的汽車產量將比預期減少25萬架,而日本車廠豐田亦表示10月的生產量已減少33萬輛,跌幅接近四成。不少的廠商更悲觀地預測,有關芯片短缺的問題將持續至2022年下半年后,加上疫情后的人力資源貧乏和其他原材源供應緊張,對于環球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有見及此,自今年6月起已有消息指日本政府正積極地招攬臺灣的芯片生產商臺積電落戶日本,消息在上周四(14日)得到進一步確認。在日本政府提供接近18億美元的補助下,臺積電公司宣布將在日本的熊本縣設立一所芯片制造廠,并且連同日本多間生產廠,例如日本索尼、豐田旗下汽車零組件制造商等合作,預期有關芯片的制造將在2024年開始投入生產。早前日本經濟產業省亦提供超過3億美元的研究計劃,項目是為日本的“半導體戰略項目”。
芯片產品供應短缺
隨著現代商品的發展,芯片科技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現代商品已經不單只有手機通訊等電子設備需要先進的芯片,汽車、個人電腦、家用電器等的生產亦越趨依賴高端芯片的供應。半導體的科技早已不知不覺間成為21世紀的“新石油”,是為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命脈之一,有著燃料一樣的重要性。
而且,隨著5G服務以及各類型電子技術需求增加,加上中美兩國關系在貿易議題下愈趨緊張,以及各國的芯片生產都在不同程度下受到疫情的延誤和影響,不少的生產制造商遂加緊芯片的儲備,并因而導致了今日有如70年代石油危機的的芯片短缺情況。不少地區的工業生產更因為缺乏充足芯片而陷入半停頓。
各國政府的戰略藍圖
維持穩定的半導體科技供應遂成為了各國政府的戰略需要。而事實上,過去招攬大型的芯片制造商設廠生產,維持穩定的供應鏈的措施并不限于日本政府。在美國政府和業界多次的協商下,作為全世界更大型的半導體生產商臺積電在去年就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另外5所芯片制造廠,并將繼續在美國尋找合適的地方設立廠房。
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亦因為芯片短缺的問題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經濟委員會和安全委員會全面審視半導體供應中的瓶頸問題和尋持解決方法。今年6 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亦在國會完成520億美元的支持美國國內芯片生產的法案,目標紓緩美國由1990年代起陸續失去自主生產芯片能力的情況。
而在臺積電公布日本熊本設廠后,上周六(16日)亦傳出臺積電公司已承諾將在未來三年投放1000億提升美國生產線的產能。據說,歐盟各國政府亦正接觸臺積電并提供誘因到當地設廠,穩定國內半導體科技的生產線,并視之為戰略需要。
強迫半導體企業交涉密資料 美國開全球惡例
11月8日是美國要求半導體業者繳出商業機密資料的最后期限,臺灣的半導體廠商都“如期”繳交,韓國與德國的廠商則尚未交。但不論從哪個觀點看,美國這次都在全球開了一個惡例。
美國是以解決晶片缺貨為由,要求各半導體與車廠等相關企業,繳交相關的資料與數據給美國政府。不論美國政府的出發點是好是壞,這種作法都是開了惡例。
幾乎每個產業、每家企業都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機密,這些機密包括技術、客戶、成本、訂單等,撇開屬于非法犯罪的情形不談,幾乎全球“默認”的是:企業可以保有這些機密資料,只有營收獲利等財務資料,因是否公開發行、上市,或是稅務等因素,而需要作一定程度的公開,或是要把資料繳交給政府。
但美國政府這次的要求,明顯違背這個企業保有商業機密的默認事實;雖然美國政府名之為“企業自愿”提供資料,不過美方已擺明不交出資料者,將被美方“制裁”的威嚇,因此所謂的“自愿”全然是自欺欺人。
臺灣的“護臺神山”臺積電以及聯電等幾家半導體廠商,已遵照美方要求繳交資料;雖然廠商都強調會保護客戶機密,但坦白說,資料繳交出去,企業就不可能了解、甚至干涉美方會如何使用資料,只能祈求美方不會泄露這些資料,做出危害廠商的事。但是誰能夠保證?
美國政府時常痛責中國大陸“強取外商知識產權”,但事實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陸企以合資企業方式取得。換句話說,外商多少還有點利益與甜頭。但美國這次強取半導體廠商的機密資料,則是連一點甜頭都沒給,其霸道程度又更甚其他。
小結
面對芯片短缺的問題,各國政府都積極地介入市場,并且制定短、中、長期的戰略藍圖。尤其是當芯片已成為了各國工業生產最重要的一環,純粹由市場自然調節的政府思維亦早已是妙想天開。而作為政府在面對這類型短缺問題,盡管不可能在一時三刻修正整個供應鏈的問題,政府官員卻更需要適切地轉變思維,并制定長遠的策略目標。芯片科技可以只是一種普通商品,然而當這種商品成為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時,政府作為社會利益看守人的角色就無可能僅以商品的目光看待。如果仍然只是強調市場的普通供求,而不果斷地介入調理,那除了是平庸之惡,更是自己斷送了解決問題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