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服務熱線:15333805669

新聞中心 PRODUCT DISPLAY

NFC、第三方支付、可穿戴卡、指紋卡、智能卡:信用卡發展趨勢的五個結合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2-14 20410 次瀏覽

 近年來,為適應外部競爭對手的挑戰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信用卡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值得總結和思考。這些特征不僅在物理形態上有別于傳統的信用卡、在制作材質上豐富于以往的信用卡、在技術應用上領先與過去的信用卡、在使用對象上擴展于印象中的信用卡。

  在此,我們結合信用卡發展趨勢中的特征,采取問題與對策相呼應的模式,梳理歸納出“五個結合”,作為未來信用卡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展望。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基本邏輯詳見表一,并據此展開討論,嘗試探索一一對應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一、與新加密技術相結合

  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一在于安全性的不足,絕大多數信用卡可被復制與克隆,特別在一些信用環境較復雜的國家和地區。這種復制與克隆不僅針對傳統的或者老式的磁條信用卡,還針對于新興的、新式的芯片信用卡。相比之下,前者更容易被復制,后者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但同樣存在被復制的可能。這種弊端不僅導致該國或該地區的信用環境持續惡化,更會制約該地的用卡量和用卡意愿,特別給來該地出差或旅游的用卡人士帶來困惑和麻煩。

  正因如此,我國在2016年持續將包括信用卡欺詐在內的電信欺詐列為犯罪的重點關注和打擊對象,并通過監管機構、支付渠道、商業銀行等多種維度推出若干舉措形成“組合拳”,對這類犯罪行為特別是針對老年群體、大學生群體的欺詐犯罪形成高壓態勢。但是,這類犯罪防不勝防,個別不法分子不僅利用客戶對信用卡用卡的不嚴或疏忽,有的甚至采取技術手段主動竊取信用卡的信息和密碼,導致客戶往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泄密。那么,是否有相關加密技術來保護信用卡和客戶的基本信息呢?

  在與新加密技術的結合上,Apple Pay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路,在用卡安全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14年10月20日,蘋果公司發了一種基于NFC技術的手機支付功能并在美國正式上線;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業務在中國上線,第一批合作的國內商業銀行為19家,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家國有控股銀行,招商、中信、民生、光大、興業、平安、華夏、浦發、廣發九家股份制銀行,上海、廣州、寧波和北京四家城商行,后續逐步擴展到包括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等在內的32家銀行。

  NFC技術全稱為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演化而來,具有點對點相互通信、計算和加密等功能。引入Apple Pay后,用戶將信用卡甚至借記卡的信息提前存儲在手機中,將手指放在手機的指紋識別傳感器上并靠近讀卡器,即可完成支付,從而免去了以往的刷卡、輸密和簽字等環節,無需將信用卡和有關信息留給商家。

  這一新技術提升了用卡的安全門檻,并在其他類似產品中實現了推廣,例如Samsung Pay、華為Pay等。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7年2月,全美已有36%的商家支持Apple Pay,躍居美國第一大移動支付服務機構,在歐美具有廣闊的前景。

  二、與第三方支付相結合

  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二在于支付渠道的單一,所謂刷卡用卡必須使用信用卡本身,難以借助其他渠道和方式。

  需要關注的是,這一弊端本身隱含了以下局限:

  首先,信用卡的申請本身存在一定門檻,特別適用于收入固定、行為穩健、記錄良好的中高端客戶群,因此還有一些不具備申請信用卡,或申請了信用卡但額度較低的客戶并不能或較少使用信用卡;

  其次,隨著中國等新興國家第三方支付的快速興起,微信支付、支付寶、京東錢包、百度錢包、蘇寧易付、翼支付等支付渠道因其門檻較低,甚至可以1元起付,將很多中低端客戶、年輕客戶和小額支付納入其中,擠占了信用卡使用的空間;

  最后,從客戶端而言,無論Apple Pay、Samsung Pay還是華為Pay都需要客戶配置較高的手機終端,以Apple Pay為例,具備此功能的僅有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及更高的版本,這種對物理設備的基礎要求已經將很多客戶自然隔離在外。

  這些局限和弊端導致了一種相反結果:截至2017年2月,中國商家和客戶對Apple Pay的接受度和使用率相對較低,有評論認為推出一年來“頗有些虎頭蛇尾”。

  在與第三方支付的結合上,不少信用卡已經開始了很好的嘗試。例如,客戶可以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主流第三方支付渠道上綁定借記卡和信用卡,用以購物和消費。

  這一結合的實質在于拓展了傳統信用卡的使用渠道:在傳統的物理結算支付渠道、電子和網上刷卡的基礎上,通過與第三方支付渠道的綁定,實現了信用卡的移動支付與虛擬支付。這一結合的結果使得客戶不僅能享受傳統信用卡支付的額度和還款強項,也能共享第三方支付的渠道和情境優勢。

  又如,為了提高支付效率,銀聯和中信銀行等主流商業銀行聯名推出“閃付卡”,精簡傳統刷卡流程,縮短小額支付的時間??梢灶A見,未來的信用卡發展還將與更多的第三方支付相綁定,實現互利互惠與合作共贏。

  三、與可穿戴設備相結合

  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三在于卡片不易保管,雖然解決了易于攜帶的問題,但客戶往往將信用卡卡片放在錢包或卡包之中。一旦丟失,很難找回,必須及時向銀行掛失,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有的客戶還將身份證、護照等與信用卡一齊放在錢包內,如果丟失,存在被不法分子修改密碼、刷卡或補辦的風險,潛在的危害性更大。

  必須注意的是,信用卡的易攜帶性、易丟失性是“一體的兩端”:一方面,如果信用卡做到體積較大,則不易丟失,但更不易攜帶和使用;另一方面,如果系用卡做到體積小巧,則易于攜帶和使用,但也易于丟失。這使得在傳統信用卡的設計基礎上,存在一種難以妥協的局限和“兩難境界”,而從客戶體驗和使用出發,形成了現階段的長85.6毫米、寬53.98毫米、厚1毫米的特制載體,一般以塑料為主,現階段的芯片卡嵌入了金屬。

  那么,如果突破這一載體、尺寸和材質的局限,是否可以存在其他形式的信用卡?

  在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上,其他形式的信用卡的確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Apple Pay就是一例,它使銀行卡實現了“無卡化”、“數字化”和“可視化”,盡管其支付操作更為簡約,而整個支付過程實際上還是信用卡支付,類似于“一體卡”或“集成卡”。這種“集成”的方式盡管保留了原有支付芯片的內核,但手機的外在體現已經不再是信用卡以往的外觀,體積更大也更容易尋找。

  值得關注的是,信用卡可以據此邏輯進一步衍生成可穿戴卡,例如嵌入卡、裝備卡、手表卡、眼鏡卡等等,相比普通卡片、手機而言,更難以丟失或被竊取。例如,興業銀行和時尚運動品牌咕咚推出了可穿戴式的移動支付終端“興動力”支付手環,不僅可以用作支付還可以記錄運動里程等關鍵指數;華為聯合阿里推出離線付款產品“華為支付寶手表”,無需網絡環境也無需擔心斷網;Philip Campbell公司推出非接觸式支付的Kerv“魔戒”,這款戒指還可以防水;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手環、鑰匙圈和NFC貼紙等BPay移動支付服務,嘗試打造支付產品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看,Apple Pay也是一種手機卡,但尚未達到可穿戴卡的級別。相比目前的磁條卡技術、芯片卡技術而言,這類卡在未來的客戶需求和實際應用中前景廣闊。

  四、與新生物技術相結合

  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四在于卡片可被他人使用,盡管信用卡發卡方為方便客戶,曾經推出了信用卡副卡,以供客戶的親屬、好友、工作伙伴使用。但是,非法竊取卡片、偽造簽名、盜取密碼的犯罪行為依然屢禁不止,其核心在于卡片和相關信息可能被竊取和盜用。這一點,可視為對傳統信用卡弊端之一的延續和引申。

  前文提到,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一在于安全性的不足,絕大多數信用卡可被復制與克隆,特別在一些信用環境較復雜的國家和地區。此處,我們進一步發掘了傳統信用卡安全性的局限,即便客戶用卡的安全性得到保證,如何確??蛻舻男庞每ㄔ诓贿`背其真實意愿的情況下不被包括親屬、好友、工作伙伴等在內的他人使用?換而言之,如何確??蛻粲每ǖ奈ㄒ恍??

  在與新生物技術的結合上,已經有相關企業開始了新的探索。嘗試將具有唯一性、真實性、難以復制性的客戶生物特征應用到信用卡中,從而杜絕了信用卡被他人所用的難題,也徹底根治了信用卡安全性的不足。

  按照嵌入客戶信息到支付終端、從而確保支付獨特性、安全性和連續性的思路,信用卡未來有兩類發展思路值得關注:

  一類是嵌入生物技術的信用卡,例如指紋卡、語音卡、聲紋卡、掌靜脈卡、虹膜卡與面相卡等,與之類似,百度錢包相繼推出“拍照付”、“聲紋支付”等;

  另一類是分析識別客戶常用的生活場景,這類場景雖然并不具備客戶自身的生物特征,但具有更高的安全識別條件和客戶生活痕跡、且信息難以泄露,代表性的如支付寶Smile to Pay掃臉技術和基于特定場景的“空付”等。

  我們相信,這兩類卡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相當的潛力和空間。

  五、與人工智能相結合

  傳統信用卡的弊端之五在于其本身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導致其作為一種工具或渠道,只能被動接受持有人的指令,無論真偽、也無論對錯。

  傳統信用卡的這種本質特征,可能導致了兩種不良的后果:

  一是在信用卡被不法分子盜取后,只能被動按照“新主人”的指令嚴格執行,不能拒絕、更不能反抗;

  二是在信用卡出現個別客戶惡意透支、難以償還的情形,也只能忠實執行客戶的要求,直到被商業銀行凍結。

  這兩種不良后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種后果不僅嚴重損害客戶的利益,也給銀行和發卡機構帶來的新的挑戰,更容易影響社會的信用水平;第二種后果可能給銀行帶來壞賬,也給容易降低客戶自身的信用記錄,進而影響社會的信用體系。無論如何,這都是基于傳統信用卡的物質性基礎,即便新型信用卡與新加密技術、第三方支付、可穿戴設備、新生物技術等相結合,仍然改變不了其被動接受指令、缺乏主動分析判斷、無法實現復雜預期評估的本質。

  那么,未來是否存在類似人腦一樣的、可綜合分析、可復雜識別、可預測判斷的信用卡呢?

  在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上,我們期待出現更加智能、智慧的信用卡。這類信用卡除了上述結合的方式之外,至少還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可自動依據生物技術、場景分析、支付習慣等判斷是否由客戶本人或客戶授權人使用,否則可以拒絕刷卡,避免客戶的損失;

  二是可依據客戶支付習慣、收入信息、消費信息等評價客戶是否可能造成消費逾期、罰息或違約,并主動給予客戶一定主動提示,防止惡意透支;

  三是對于存在惡意交易或洗錢風險的客戶,可以主動向銀行和發卡機構實現信息甄別和報送,并可以實現不同銀行和支付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分析服務;

  四是對與客戶掛失、丟失的信用卡,可以向客戶發送GPS實時定位信息,主動報告所處的位置,展示空間的環境影像;

  五是及時甄別、發現惡意竊取、克隆信用卡的行為,并通過APP震動、提示音等形式向客戶實時報警;

  六是全面搜集、匯總消費信息,給予客戶最佳商品推薦和還款計劃,并通過APP、VR(虛擬現實技術)或3D(立體成像技術)等途徑完成全面展示和智能提示。

  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信用卡具備更多的人工智能和人格特征,信用卡可以成為另一個客戶的代表,甚至另一個“你”的代言。


超碰四虎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