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這個舶來品剛剛進入國內時,由于當時國內通訊網絡建設還沒有普及到商用領域,所以刷卡商戶與發卡銀行之間無法像現在這樣通過通訊網絡實時傳輸交易數據。當時的信用卡刷卡交易采取壓卡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壓卡機在專用的交易單據上拓取信用卡正面凸起的卡號、持卡人姓名、有效期等賬戶信息,然后交易人員在拓取賬戶信息的專用單據上手填交易金額,并請持卡人簽字確認。銀行的工作人員每天會去刷卡商戶處收集刷卡交易的單據,拿回發卡銀行進行記賬處理。周而復始,通過收集單據、后臺記賬的方式保證了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實現。這種信用卡的交易受理方式也被叫做收單業務。
時過境遷,雖然如今的信用卡交易早已經不用通過純人工操作的方式處理,但是信用卡的支付交易在行業內依然被叫做收單業務。收單已經不再是業務處理方式,而是支付交易的實現邏輯。在即將到來的數字貨幣時代,信用卡這種通過產品載體命名的金融業務,也將變得面目全非。但是信用卡先透支、后還款的金融產品邏輯,在數字貨幣時代依然有效,市場需求依然存在。
自從FaceBook發布Libra的白皮書,數字貨幣仿佛一夜之間就要走入人們的生活。畢竟一家有27億用戶的公司,基于區塊鏈的技術開發,背后有一籃子貨幣和主權債券作為價值后盾,除了不是政府強制的法定貨幣外,Libra基本上具備了成為一種廣泛流通貨幣的所有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在中國人民銀行體系內已經研發多年,DCEP可能成為世界范圍內首個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國內也許將成為第一個數字貨幣正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市場。面對即將到來的數字貨幣時代,信用卡等傳統金融產品能否與DCEP這個“金融新貴”和諧共處?DCEP與信用卡之間是此消彼長還是彼此賦能?信用卡行業未來又將何去何從?這些將是信用卡從業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數字貨幣時代,信用卡的生存空間依然廣闊
DCEP是由人民銀行主導發行,在人民銀行的數字貨幣研發框架中,明確了DCEP采取雙層運營體系。數字貨幣的上層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下層是商業銀行對普通百姓。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發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通過自身的分支網絡、支付渠道將數字貨幣投放到市場流通中。普通百姓在使用數字貨幣進行支付結算前,只能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兌換。這種雙層運營體系的框架設計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未來數字貨幣發行及流通過程中,仍然處于關鍵地位并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同樣作為信用卡業務的經營主體,商業銀行不會自己革自己的命。在面向普通百姓兌換數字貨幣的時候,用什么技術來兌換?是用區塊鏈,還是用傳統賬戶體系?是用電子支付工具,還是用移動支付工具?無論采取哪種技術路線,商業銀行都會考慮對信用卡等現有支付工具可能產生的沖擊,并將沖擊降低到最小程度甚至完全化解。
數字貨幣時代,信用卡的產品邏輯依然有效
信用卡產品的本質是一套先透支消費再到期還款的借貸產品邏輯。無論是實體卡片時代,還是現在的移動支付時代,信用卡產品之所以有市場,都是因為這種產品邏輯能夠滿足一部分用戶的金融需求。在數字貨幣時代,雖然人們結算的方式發生變化,由紙幣、二維碼、刷臉等方式變成了交換代表加密資產的數據,但是人們用未來的加密資產滿足當前消費欲望的需求依然存在,透支未來的數字貨幣來實現眼前的支付能力的痛點依然存在,這就決定了信用卡這種先透支消費后到期還款的產品邏輯依然有效。只不過在數字貨幣時代,信用卡透支的不再是某一幣種,而是某一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與信用卡的彼此賦能
DCEP未來將采取替代M0的方式發行,也就是完全的紙幣替代。數字貨幣在支付結算前無需開立結算賬戶,而只需要注冊一個數字錢包,用數字錢包完成現金與數字貨幣之間的兌換,即可通過數字錢包完成數字貨幣的支付。由于數字貨幣不需要在傳統的銀行賬戶中進行記賬,因此也就不需要網絡連接,即使在沒有網絡覆蓋或者網絡信號較弱等極端環境下,數字貨幣也能完成實時的支付。這種支付方式完全解決了信用卡支付需要依托后臺賬戶及網絡連接的弊端,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支付確認的等待時間。信用卡通過透支的方式向數字錢包中充入數字貨幣,使用數字錢包的場景將更加豐富,限制條件將極大減少。
如同從現金支付、刷卡支付進入到移動支付時代一樣,在數字貨幣時代,由于信用卡的產品邏輯依然有效,人們通過金融工具實現個人財富跨期使用的需求依然存在,信用卡不但不會被顛覆,而且可能在與新技術、新產品相互融合、彼此賦能的過程中,煥發出新的市場機會。